“踏入浦东美术馆的奥赛展展厅,我参与了一场跨越百年的艺术对话。从前课本上的作品跃然眼前,直面真迹的震撼,是任何印刷品都无法复刻的体验。”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的陈蕾同学兴奋地分享。
近日,上海对外经贸大学“美蕴人生”美育公开课第十期开课,二十余名大学生走进上海浦东美术馆,参观“缔造现代: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”国际大展。作为全球仅此一站的奥赛馆藏真迹巡展,此次展览汇聚梵高、莫奈、米勒等艺术巨匠的百余件代表作,为上经贸大学子提供了一场融合艺术鉴赏与跨文化思考的实践课堂。
本次展览一共分为四大篇章,分类展出了学院派、现实主义、自然主义,到印象派、新印象派、超越印象派等重要艺术流派的代表作品。在米勒的《拾穗者》前,人工智能专业的罗朝玺同学告诉记者,当他的目光落在三位农妇身上时,他发现了她们被刻意模糊的面容,通过讲解员的叙述,他知晓了这背后的深意:“画中的农妇并不只是独立的个体,更是19世纪的法国广大劳动者的象征,农民阶级的存在和付出被遮蔽、被忽视,米勒刻意模糊农妇们的个体面容,正是为了让劳动本身的尊严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。”
在“新绘画与印象派”展厅,许多人驻足于莫奈的名画《夏末的干草堆》前,印象派画家作为“光的诗人”,将各种色彩重叠、拼凑,让影子呈现出一种光影的动态流动。“那是光与色的交响,是瞬间被定格为永恒的魔法。笔触交错间,光影流转,色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,在画布上呼吸、颤动。我立于画前,一时竟忘了言语,心潮随着那斑斓的光影轻轻起伏。”人工智能专业的袁悦同学如是分享。
经济学(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)专业的谢安澜同学在观展过程中,逐渐明晰了一条关于“美”的脉络:“古典主义的和谐与精准,是贵族与学院权威下对‘理想美’的追求。而工业时代与现代思潮的涌动,让艺术的目光转向了鲜活的城市与自然。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是对日常的礼赞,后印象派与纳比派的出现让艺术走上了表达‘人与自我’的路径。”而这,或许也是“缔造现代”这一主题的涵义之一。
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,同学们也了解了作品的时代背景,得以从更深刻、多样的层面解读画作的美之所在,并将这份对美的感知融入日常的生活——“每一幅画作不仅是技巧的呈现,更是时代脉搏与个人情感的共鸣。真正的杰作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热爱。这次展览不仅是一次美的洗礼,更激励我在学习与成长中,勇于追求真理,探索无限可能。”资产评估专业的石淑怡同学在自己的感悟中这样说道。
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为有效开展美育浸润行动,引导学生“发现美、感受美、表现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”。正如奥赛大展策展人所言:“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史的里程碑,更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。”当上经贸大学子在画布前凝视百年前的笔触时,一场关于生命力、创造力、鉴赏力、传承力的对话正在悄然发生。
股票配资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